古典新藏
何為(藝術市場中的)“古典大師”?
方圓至今記得她作為古典大師拍賣專家在亞洲做的第一筆生意。一位客戶熱情洋溢地向她傾訴他對歐洲經典油畫的濃厚興趣。當方圓問及他喜歡哪幾位古典藝術家時,客戶回答道:畢加索、莫奈和梵高。
按照全球藝術市場和博物館界的慣例,“古典大師”特指 1200 至 1850 年間的歐洲繪畫和素描(確切年份略有分歧)。該術語往往不包含“裝飾藝術”(雕塑、物件、家具、瓷器等),但很多藏館會將兩者一併收藏和展出,如紐約的弗里克收藏館(Frick Collection)和倫敦的華勒斯典藏館(Wallace Collection)。
如何開啟古典大師收藏之旅?
定位您的興趣點
收藏最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喜好,這個喜好有可能是某些題材,或者某個年代。畢竟,藝術收藏是人生的附加樂趣,我們希望您能從心所欲。您也許喜歡肖像畫,也許被性感的神話場景所吸引,抑或偏好非具象的藝術品……這些都是不錯的出發點。我們的探索頁可以給您帶來更多的啟發。縮小興趣範圍之後,您離心水佳作就不遠了。
精通市場,調整預算
學會鑑賞古典大師繪畫
藝術品的買賣常常帶有主觀性和偶然性:說到底還是取決於買家願意花多少錢。沒有一條簡單的公式可以算出來一幅油畫價值幾何,但有一些因素會影響作品的市場價格。具體到古典大師(含油畫、素描和雕塑),一般會有以下因素:
一幅油畫,如何判斷是魯本斯(Rubens),還是他的學徒賈斯圖斯·範·埃格蒙特(Justus van Egmont)畫的呢?換句話說,是魯本斯親手所作(署名),冠名,同時代無名畫家所作,還是後代追隨者仿作?
01/ 鑑賞/專家鑑定
這個問題把我們帶回到了傳統的鑑賞領域,即通過專業訓練學會鑑定作者、判斷作品歸屬。首先,最可靠的是“文獻”,即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撰寫的探討作品歸屬的專著。其次,如果有新近流入市場的古典大師繪畫,策展人或業內專家可能會以口頭的方式公開初步鑑定結果。他們的專業意見是經過千錘百鍊得來的:從經手的成千上萬件藝術品當中,辨認出相似之處/某位藝術家的筆法特徵,判斷畫作出自一人之手。
02/ 科學檢測/科技鑑定
近年來,鑑定專家頻繁採用科學檢測手段佐證鑑定。目前應用廣泛的有樹輪學(通過檢測樹木年輪來確定年代)和顏料化學分析。何古易在佳士得任職時,古典大師部就參與監督了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對一幅油畫進行的顏料碳元素檢測(carbon isotope testing),從而證實畫作《聖巴西德》(Saint Praxedis)為維梅爾早期真跡(見下方圖片),而類似的天主教色彩濃厚的油畫在維梅爾作品中並不多見。技術分析顯示,這幅畫中含有的鉛白與維梅爾另一幅同時期的畫作,現藏於荷蘭海牙毛里茨之家博物館(Mauritshuis)的《月神及女神們》(Diana and her Nymphs)所用的鉛白,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由於當時的繪畫顏料均由畫家本人研磨調製,這幅畫只能是維梅爾親手所作。一般來說,科學檢測在鑑定作品的產地和年代上具有優勢。科技鑑定與專家鑑定應雙管齊下。
03/ 署名
有署名就是真跡嗎?這是新手藏家常有的疑問。事實上,古典大師們很少在油畫上簽名,在素描作品上簽名的就更少了。尼德蘭繪畫(Dutch and Flemish painting)中常帶有署名,而且往往相當精緻,幾乎是藝術品的一部分。
04/ 保真/真品保證
另外,頂尖拍賣行和信譽良好的畫商會對鑑定結果負責任。雖然罕有發生,但萬一鑑定出錯,最終證實作品為贗品,他們會退回款項。
一個藝術家在藝術評論界能夠引起良好反響,通常意味著其作品具有更高的市場價值。從最早的藝術理論家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和卡列里·範·曼德爾(Karel van Mander)給藝術家們立傳且排名以來,一直到今天,這幾乎是藝術界的金科玉律。棘手的是,最受追捧的藝術家(如列奥纳多·达·芬奇和米開朗基羅)往往也極為罕見。
然而藝術家排名並非一成不變。卡拉瓦喬(Caravaggio)和維梅爾(Vermeer)在死後好幾世紀都默默無聞,到了二十世紀初才被重新發現:正是當時的智識批評與時代精神給藝術界帶來了全面的重新評估。
不過,總體而言,藝術家的熱門程度是大致恆定的。魯本斯(Rubens)、克拉納赫(Cranach)、勃魯蓋爾(Bruegel)等成名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室,雇有大量的助手,還有一批(同代或者後世的)追隨者/模仿者/偽作者專門創作“賣相一樣但價格實惠的油畫”。法國洛可可畫家中,華鐸(Watteau)、布歇(Boucher)、夏爾丹(Chardin)和弗拉戈納爾(Fragonard)的名聲要蓋過朗克雷(Lancret)、 於埃(Huet)、羅蘭·德拉波特(Roland de la Porte)和特恩奎斯(Trinquesse)。
大多數藏家需要考慮的根本問題:是收藏不那麼有名的藝術家的傑作,還是認準“大牌”?
經過大量修復的達·芬奇還是達·芬奇嗎?拋開形而上學的探討,追求藝術品的品相實質上是追求作品的品質能盡量接近原作。一些客戶對品相不太在意,但我們傾向於選擇(也推薦您購買)精心維護、品相上乘的作品,而不求“沾大牌的光”(?)。
同一個藝術家,品相好與品相差的作品價格有如天淵之別(可能是數字後面加個零的差別),根據我們的經驗,新藏家在知道這點之後往往異常驚訝。
因此,正確判斷品相有何問題尤為重要:如果畫作表面的損害是污垢造成的,或者清漆褪色了,修復起來會比較簡單(如下圖所示);如果是支架問題(如畫板、畫布、紙張或銅板),或者顏料缺失、氧化等問題,修復難度會更大。如果您想熟悉油畫的基本構造(畫板、顏料、粘合劑/媒介劑、清漆等)和其他的專業術語,歡迎您查閱由資深修復師 Dianne Modestini 撰寫的術語合集。當然,如果您需要我們協助您判斷品相,我們樂意效勞。
論知名度,沒有哪位古典大師能比得上安迪·沃荷(Andy Warhol)、巴斯奇亞(Basquiat)或者李希特(Richter)。在當今古典大師的市場上,名字不是全部。2020年1月,一幅畫有泥金裝飾書籍的大幅佚名畫作就在拍賣會上拍出了164萬美元的高價(見下方圖片)。
值得注意的是,稀有度並不能保證高價值,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何古易在佳士得任職期間,通過私人洽售賣出的兩幅倫勃朗(Rembrandt)肖像畫就是稀有度增加作品價值的經典案例——這一對肖像是倫勃朗創作的唯一全身肖像畫。畫作由巴黎盧浮宮(Musée du Louvre)與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Amsterdam)以1.6億歐元聯合購得。另一邊廂,維梅爾的早期畫作《聖巴西德》(Saint Praxedis),有著濃厚的天主教色彩,属于非典型“維梅爾”(詳情見上文“真偽”一節),卻沒有受到維梅爾粉絲的追捧,可見稀有度也有可能拉低市場價值。
作品出處分三種:可靠出處,無出處和不良出處。
01/ 可靠出處
畫作曾為名人或者資深藏家所有,且有檔案紀錄,如:叶卡捷琳娜二世/凱薩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洛克菲勒家族(the Rockerfellers)、羅伯特·沃波爾爵士(Sir Robert Walpole)等。
02/ 無出處
畫作消失了好幾世紀重回公眾視野?這再正常不過了!無出處可能並無大礙,但在極少數情況下,無出處可能說明畫作是贗品。近年來臭名昭著的鲁菲尼(Ruffini)造假案就是一例。
03/ 不良出處
畫作被盜或遭強制出售(1933-1945年間)。我們誠意建議您到國際失蹤藝術品登記組織(Art Loss Registry)和其他專業數據庫查詢您意欲購藏的作品是否具有“健康證”(?)。任何拍賣行或者有信譽的畫商也都會這麼做。當被盜藝術品通過歸還程序回到合法所有者手中時,可能會再度流入市場。一個重要的歸還案件是古德史克藏品案(Goudstikker collection)。這批藏品原先屬於傑出的猶太裔荷蘭畫商雅克·古德史克(Jacques Goudstikker,1897-1940),二戰期間被納粹帝國元帥赫爾曼·威廉·戈林(Reichsmarschall Hermann Göring)掠奪。約1400件失蹤藝術品中,已追回200餘件,歸還到了古德史克的後代手中。
如果您感興趣的作品有最近的市場交易,您可以去了解了解,以此判斷賣家的基準價。
最簡單的方法是查看拍賣紀錄,這些紀錄在網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很多拍賣行會在他們的網站上公布這些信息,即時沒有,您也可以通過第三方數據庫搜到,比如artnet的價格數據庫(Price Database)。請注意,藝術品上一次交易後可能會更改標題甚至作者(依據後續鑑定結果更改)。如果作品的標題不夠具體(如:十六世紀尼德蘭),也會增加搜索難度。原則上,我們出售的作品都會附上一張資料表,裡面包含所有能查到的最近拍賣紀錄。
拍賣價是很好的價格指南(以及出價參考),但並非萬能。有時候,拍賣場上兩位志在必得的賣家會在激烈的競價中將價格推高,導致最終成交價/落槌價遠高於真實市場價。相反,如果流入市場的時間相對較短,珍品也可能會受到忽視或者誤判:一件作品在拍賣會上流拍,並不代表畫作價值低於估價。一個著名的案例是安托內羅·達·梅西那(Antonello da Messina)的小幅木板油畫,1992年因其真偽之爭,在佳士得流拍,其後證實畫作確為真跡,再後來,巴黎盧浮宮通過私人洽購的方式購藏了此畫。
找到屬於您的購買渠道
拍賣行就好比古典大師油畫的“批發商”。每到拍賣季,一家頂尖拍賣行通常有幾百幅的古典大師繪畫可供拍賣,貨源主要來自三“D”:死亡(death)、債務(debt)和離婚(divorce),市場上相當比例的古典大師是被世代遺忘的珍藏。拍賣行會將作品原封不動出售,這就意味著買家需要自行判斷作品的品質和價值。通過拍賣行購藏古典大師不僅選擇豐富,買賣過程也相對透明,而且有特殊的付款渠道,這對一些客戶相當具有吸引力,比方說,對於中國大陸的客戶來說,匯款到美國或者歐洲可能會有諸多不便。
參加拍賣現場激動人心,尤其是您贏得競標的時候!公開拍賣對於新手藏家還有一個好處:知道別人也想要同一件作品,實在讓人放心。如果您很看重這一點,請多加小心:您可能要熟悉一下所謂的“吊燈叫價”(一種拍賣場套路,即便沒人出價,拍賣師也能營造出人們熱烈競價的假象)。另外,某些藝術品有三方擔保或內部擔保,這也就意味著,您的“競拍對手”可能沒有您想像的那麼簡單。
不過,拍賣行會提供五年的真品保證,並且在必要時有足夠的現金流進行兜底。
藝術博覽會最早出現在十六世紀,觀眾和買家可以在短時間內接觸大量的待售藏品,兼具娛樂性和社交性質。在歐洲藝術博覽會(Tefaf Maastricht)這樣的大型博覽會上,交易商們會拿出他們的頂級珍藏。這些頂尖博覽會往往會有嚴格的審查程序,他們會請來獨立的專家小組,在博覽會開幕前對每一件待售珍品進行檢查,確保展品品相良好、描述中肯。如果您真的想要購藏珍品,請在博覽會開幕後的前幾天到達會場,因為最佳珍藏很快就會被搶購一空(提示:作品一旦售出,您就無法知道售價了)。博覽會的另一個好處是,您可以同時與多位業內人士互動,不僅能與畫商洽談,還能結識策展人、修復師和其他藏家。這可以增強您在收藏社區的歸屬感,增加收藏的樂趣。
在畫廊裡購藏古典大師意味著價格盡在預料之中。換句話說,如果達·芬奇的《救世主》(Salvator Mundi)是通過私人交易售出的話,不可能賣出拍賣會上4.5億美元的天價。
信譽良好的畫商對每位客戶一視同仁,出售同一件作品時開出的價格是相同的。作為客戶,您可以決定是否接受這個價格,還是給一個合理的還價。交易過程極具靈活性:您有充分的時間考慮,將作品帶回家擺一擺,提出另類的付款方案等等。
在畫廊交易更具人性化,因為每個品牌畫廊的背後都有一位眼光獨到的畫商。畫商會對經手的藏品進行篩選,可以說,畫廊與交易量大,但篩選度低的拍賣市場存在互補關係。另外,畫商還會花時間帶藏家逛博物館、看展覽,助藏家增長藝術專業知識。事實上,許多畫商會與藏家成為朋友,而這層關係也至關重要:當畫商獲得新的藏品時,會優先考慮賣給忠實藏家。同時,您還可以仰賴畫商提供出色的售後服務,包括貨運、裝裱、修復和掛畫等。畫商通常在交易前就會對作品進行清潔和裝裱,並鑑定真偽,這樣一切盡在掌握之中。